要達致個人優越的唯一可行之道, 就是為他人也舖出一條通往優越的路—H.D.F. Kitto
中庸的一項關鍵品行在於知道自己的限制, 而要發現這些限制的核心,便在於「自知之明」-- Socrates
綠可
蘇格拉底認為「德」, 並非是由正義、中庸、虔心、勇及善結合成的一個體, 而是每一屬性都是德的一種重要成分, 但是, 只具有其中之一是否就可算為有德者, 並不被蘇格拉底所認為, 他說只能藉由「正確的思想」 與「正確的行為」的結合得以提昇自身的靈魂, 不可能有一者卻無另一者, 他以德的功能及實踐性來界定德, 在行動中持續去實現人的天賦潛能, 而逐漸超越時空條件的限制, 以此來看 這裡的德則更為接近所謂的道的理念加上德的實踐力,方稱為真正卓越。
而要達到個人的卓越, 則應深入的去發覺一種更崇高的潛力, 這種潛在的稟賦, 往往為人所忽略, 事實上, 人的一生要去承受提昇自我價值的試煉, 似乎是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 因為就在這一種重大的壓力下方得以突顯他的尊嚴, 就如同蘇格拉底自身的行動中選擇飲酖自盡, 去維持他存在的尊嚴, 朝向靈魂卓越重生, 也透過這悲劇引發多數人思考德的價值。在蘇格拉底所處的社會, 已經沒有德的生活, 亦即處於君王無道的時代, 所以他提出德是什麼? 靜觀現今的社會, 有道有德的生活已漸漸失去, 而古聖賢孟子早告示「天下溺, 援之以道」, 所以我們應積極探討, 「 道德」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認知, 及什麼是更大的善, 就會有勇氣去追求, 沒有對於德的認知, 就不可能去實踐德, 德是活出來的東西, 所以蘇格拉底並無法對此提出一個真正的定義, 也並未有一個最終的解答。這也是它的形而上之處, 而必須去透過有限的人生去行動去實踐, 正是入世的積極大乘表現。
中庸
談及中庸, 在修道的概念中, 中道是靈性達到更高一層的途徑, 透過找尋極端的中間點, 去尋找靈魂、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和諧道路, 中庸是對人心及行為某部分的節制, 也就是一種謙遜, 如果一個人擁有的物質太多或是太少, 就會被它綁住而無法顧及他人的需要。
所以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概念中, 這就是一種適度 節制自我約束的結合, 也就是一種平和的中道, 他會引導一個人變得良好的平衡, 及引發更大的智慧, 以致於更大的快樂。蘇格拉底相信無限度的慾望或激情只會帶來痛苦, 因為沒有限度的東西是不可能被滿足的。所以蘇的崇拜者, 也是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發展出的中庸信條(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 必須永遠奉行在過度與不足兩極端間的中道, 所以他說, 德就是涉及一種選擇狀態, 其內涵介於過度與不足的中間點 。
蘇格拉底在對話錄中的一段結論說: 中庸的一項關鍵品行是知道自己的限制, 而要發現這些限制的核心, 便在於自知之明, 也就是說在致力達成卓越目標的行動中, 他會發現愈來愈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限制, 哪些不是自己的限制,在這場發現之旅中, 幫助我們在奮進的行動中, 將自身的束縛推的更遠。這就如同我們走在修道的途程中, 因為這一層層的發現, 為自己在環境中找尋出一條恰到好處的中道, 並且知道選擇的時間性, 就是當通過一層的考驗的同時,擴大了自己的天份及能力的限制。
正義
蘇格拉底堅信人的一言一行應當本於堅強的道德基礎, 以道德為依歸, 所以如果我們的行動是以損害他人來促進自己的利益, 這種行動就是不正當, 也不能談得上有德, 正義是結果及目的, 在其過程中存續著交互活動及某種彈性, 所以在蘇格拉底的理念中正義並非單一的德行, 如將中庸、 虔心、 善等理念一起併行考量, 也就是先去深入的了解那些事況, 所牽涉的每個人及整件事情的社會狀況與歷史脈絡, 所以在這一種倫理下, 就有更為寬廣的選擇空間。 這一點 在談及因果論時, 更可以之解釋, 當一個歷史性的悲劇, 社會上兇殺案或是暴力事件的發生, 事情可能比所聽見或是電視所報導的複雜的多。正義中被提出的報復性, 轉化或是社會的正義等, 顯見只能在某種社會中獲得, 以蘇格拉底的行為言, 犧牲自己去詆腐敗的暴君, 以成就集體的德成就, 是成就聖人之善業。在現今或是歷史的事件中許多有關種族, 政治上的事件多涉及正義的存在及運用, 正義之光被用於和平等議題, 並不見得處理得了看似應該易於解決的問題。但是至少, 如果能基於不要忘記所有的人類多是人,就會產生人性之善, 也就是同理心, 以發現德行之善。
善
許多人被炫目的權力及錢財所矇蔽, 而忘了自己根本上的脆弱, 善以一種角度而言,就是「好心」, 看見每個人的善性, 並且幫助他們把內在的善發揮出來, 願意付出自我, 把舒解他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目標。人性之善者, 了解人皆有共同的類似關懷與希望, 希能免於恐懼, 讓我們的家人平安, 對生活及未來都一些把握, 如將自己放在大我的一部分, 將會引發一種人性之善的橋樑, 通常, 人與人間的鴻溝, 若不常是去跨越, 則人性的邪惡會自動充斥在那些空隙之中, 修道人多應有培養一顆敏銳易感的心, 經由自己經驗或感知他人的痛苦, 透過接觸意念的交流及交會, 成就最大的善, 所以存好心, 做好事, 救好人就成為這「善」概念的最大發揮。因為這一種大我將實現自己及他人的希望, 使在逢絕望之際更有堅毅的機會走下去。
就某種角度而言, 在最長久的時間內對多數人是最好的事情就是善, 善應沒有時間的限制, 因為是在成就德及幫助最多的人, 以道的角度而言,是對整體善者, 對整體有提昇作用者, 由在修道的過程中, 經由自己的行動及與他人交流中,體會與幫助以發揮最大的善。當一個人沒有特別權力時,是否仍維持人性的真誠及善性, 如同在理想國中 Glaucon 牧羊人對蘇格拉底講的隱形戒指故事, 蘇格拉底相信一個人如果做了惡事, 必定是「被無知所征服」, 真正的善是去顧及一個人行為的「長遠後果」, 後果是對整體「有用的」及「有益的」。(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