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5, 2023

再看2004的 NEXUS: Taiwan in Queens


Re-connect   2004 Nexus: Taiwan in Queens 




在找尋一些2003 的Parallax展覽檔案之間,偶看到2004 年策劃在皇后美術館的“Nexus:Taiwan in New York” 台灣藝術家在紐約的展覽計劃書,以及期間所寫的介紹文字,想起當年義無反顧脫離了安穩的收入工作而直接投入獨立策展的傻意志,期間經歷的顛沛困境也曾令人失去前進的勇氣, 然而生活的故事也同時啓發了心境,記得你是誰而得以不離初衷。近3年在經歷了瘟疫帶給世界的無助與不安,期間自己也幸運的得以更多在自然的相處得到精神與呼吸的調整空間,眼見各國政治地緣間的勢力角逐,美南部邊境的移民處境,世界的戰亂隱隱危機動態,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在這十年中間的起落,環顧台灣藝術圈世界各地與自己在紐約的處境,值得再來重新審視生命各式的優先順序,在更包容及適應時代與環境時,希仍把持主體本質安然若水的境界。

https://www.nytimes.com/2004/04/30/arts/art-review-illustrating-the-immigration-from-taiwan-to-a-new-land.html

https://www.amazon.com/Nexus-Taiwan-Queens-Exhibition-Museum/dp/1929641044

台灣藝術在紐約皇后美術館的接觸 (2004 年 4月)

綠可

來自各方具遠見的背後支持力量

NEXUS: Taiwan in Queens得以度過許多非預期的障礙及困難完成開幕,完全是來自各角落的支持與及時出現的貴人,在回首崎嶇過程時不能不提及某些人及事。首先,皇后美術館館長Tom Finkelpearl 自始至終沒有動搖的信賴與鼓勵,以及全力的支持, 美術館的CEO及總裁Alan Suna環抱著國際村的視野以及實際面對一個當代美術館所處的環境,NEXUS是開拓專業視野的案例。

在2002年的秋天,這一個台灣紐約社區連結展覽策劃實際構想產生,當時,並未預想到會面臨到財務支援上許多的困難,紐約台灣社區領袖賴醫師是允諾協助募款的第一位,而黃再添先生以一個摯愛台灣的心,進一步的在實際過程中的組織以及實際的投入聯繫,並不斷給予相當中肯的指導意見。這期間,還有百利公司陳奎章先生,協和鋁門窗陳秋貴先生提供藝術家的住宿的全力支持, 紐文中心劉培主任及張書豹秘書,更是以一個超越政府機構官員的身份,居中協助得文建會最終贊助,使展覽得以理想的擴大呈現。

在台灣的舊識陳錦誠﹑賴香伶﹑ 劉怡芳在過程中提供了即時的經費救急,雖然最後並無法使用該筆獎助金, 溫淑姿﹑蔡昭儀自始自中的關注及協助,美籍友人侯康德想出Nexus 這一個及極具意義的主題, 並且誠摯耐心的全程經歷畫冊文字的編輯,徐群忻接觸場域的一個文章構想, 美術館員Hitomi從極苛刻的到全力的配合協助,自一種輕視台灣到訝於這一股來自台灣的凝聚力量,另商敘涵以一個台灣工作人員及時提供技術上聯繫支援。彭偉君自一位紐約大學的實習生,一起將這展覽完成,舊同事徐肇英及時投入協助許多配合工作, 張純英老師在許多轉悷點給予的忠告與背後不可見的支持,這展覽過程中所遇到的 人都在某些時候產生種重大意義。

參展藝術家背後發生的故事

Nexus展覽因為財務的支持者態度轉變的困境下,數度考慮縮小或是去除藝術家住在台灣部分,然而,參展的二十位藝術家, 在經費極度拮鉅的狀況下,共同承擔解決過程中的問題,熱誠的參與展出,令美術館極為驚訝與佩服,最後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台灣藝術家決定自行將作品扛到紐約。顏忠賢因華航大幅縮減贊助,致使80組竹架無法成行而改變展品內容。台灣藝術家則安排分散寄宿在社區家庭中,以節省經費,然需每日長途跋涉通勤到美術館,然也使的展覽更加與地域產生的連結意義。吳瑪俐是第一位到底達紐約的藝術家,而在紐約拍攝的實際過程中遭到天氣、風向、陽光限制,並有水域管理局的刁難等困境,到最後一天方完成,張力山2000根烤焦的法國麵包在家燒烤的過程中,引來鄰居報警的騷動,城市按摩小組躺在紐約市街頭的遊戲行動創作,在開幕前一刻錄製剪輯出現, 使的展覽產生某種的驚奇嘲諷高潮。這一次展覽的每一件作品都在裝置過程中,作了因地制宜的調整, 洪素貞在穿完2000 針線後,除去了放置兩張椅子的計畫,林書民以包裝箱就地取材,館方並向惠特尼美館商借雙年展的運畫箱裝置,林世寶一千件牛仔褲在最初以折疊方式到交換玩具, 一直到人體模型及有意無意間的任意懸掛裝置, 池農深的草編到褟褟米,錄影帶內容也依心境信仰及現場技術配合呈現方式, 陳俊義加上攝影圖像及錄影帶的在裝置,使得作品更為多樣, 林珮淳36片圖像的螺旋垂吊也因實際場地作了許多的調整,林俊亭在電梯間獨訴一格, 黃世傑作品在館裡紐約模型的一角呼吸唱歌,使得美術館各角落生動活潑,盧憲孚的燈籠及聖誕燈飾組合,並在蘇活區珠江百貨的櫥窗連結裝置, 使展覽連結延伸到了曼哈頓區, 而臨時起意的鏡子增添作品的另一層觀念,趙永恕的作品則自望遠鏡、 到蓋房屋、 拼圖 一直到最後決定融入教育活動的互動創作,葉錦睿因為場地因素而必須增加我的液態等於我的蒙特理安,以適應兒童的參與操作,虞曾富美的兩件大自然的畫作因為牆面的尺寸成為唯一的繪畫營造出一種氣勢, 廖健行第二代的攝影創作因為所給的教育部門牆面而改變。

展覽的思路

從某種角度來思考,以在海外的台灣人為主體來策劃一個移民為中心主題的展覽,似應環繞某種鄉愁或是移民故事等。但是,Nexus展覽在視覺上,並未直接顯現出台灣移民歷史或是詮釋社區的圖像;受邀參展的當代台灣藝術家,不論是居住在台灣或旅居紐約及舊金山,其展出的作品卻都間接述及移民的特質,呈現地域遷移、或是心緒移動,乃至於在環境轉換間生活的掙扎與精神上的調適,由異到同,從對比格格不入到彼此相容,俟轉化與適應後,在安定中依然顯露著不安,甚或在認同與回憶間交錯。

一群來自同樣地點的人,進入不同文化的地域,層層改變與適應過程,就如同一段漂流的根,試圖吸取異質環境的養分,進而轉化根植並拓展,

Nexus展覽在紐約藝術家的部分,並未以一般所想像的紐約蘇活區或是雀而喜等藝術區域的藝術家為主; 相反地,展覽試圖突破一種以藝術家居住區域的區隔,以及一種年齡的限制,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錄影、攝影、數位藝術、多媒材的裝置、及大尺寸的繪畫作品,與多件需觀眾參與的互動作品,這些藝術創作在台灣與皇后區的交流往來間反映了移民社會主題,象徵性突顯了社區、社群及環境互動變化的問題。原籌畫的意涵及聯繫過程中,出現多重的連結及交互組合,這種連結發生在個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間,中心與邊緣,內與外,上與下,異與同間。在家鄉與所在地國之間,在有形的外圍環境與內心的掙扎衝擊下,種種複雜的因素轉化了環境,在異地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接觸場域。Nexus這樣一個以聯結及中心組織為意義的展覽主題竟也就自然發生了。



藝術作品介紹

林俊廷的(夢 • 遊) 
作品裝置在美術館的電梯間。觀眾進入偌大(與一般電梯相較)的電梯內,櫃子內有座縮小的遊樂場旋轉木馬的空亭子旋轉,幾隻螢火蟲在亭子四周飛繞,同時傳來悠遠的音樂聲。漸漸地,木馬逐漸化作煙霧消散,光線漸暗,樂聲漸微,突然一個閃光,回頭一看,一隻發出幽微光線的馬真實地出現在電梯空間中,如同童年的木馬上下晃動著。電梯是一個封閉同時不封閉的空間,人們穿行在這物質世界中,像是某種鑲嵌在真實與虛擬、現實與夢境的相互映射關係中…這一種夢境處於兩個虛假的世界 家鄉與異地兩處。夢遊醒來發現在某一處迷失與迷惘。

林珮淳 (美麗人生)
作品混合了象徵繁華的市景景象宋朝清明上河圖與最近社會的報紙的新聞與廣告,運用電腦合成的 位藝術捲軸創作,這件作品掛置在美術館中庭位置形成漩渦式的造型,遠看是幅美麗的傳統水墨都市景觀,但觀眾直接走進這一個漩渦式捲軸環境,靠近觀察,發現風景與台灣及紐約報紙標題與廣告文字併置,恰如一個放大的個人事件, 產生一種現代與過去的迷失,取名美麗人生,提起一種諷刺性的議題,複雜的媒體發行左右了當代人的生活、思考、行為及情緒,操控了我們的思考與理解。

盧憲孚 (聖誕燈龍/雙分認同 第一號:慶祝就是認同/慶祝就是存有)
對於一位新移民,聖誕燈龍,是嘗試為在美國或在基督教文化下的台灣移民,創造一種「雙分認同」的象徵。燈籠是台灣主要節日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尤其是農曆新年;正如聖誕燈是現在聖誕節中不可或缺的裝飾一樣。藉由組合兩種不同文化裝飾中的主要象徵,創造出一種「雙分認同」,一種雙重身分認同,一種新移民也因此轉化出來。

城市按摩隊( 張秉正, 陳世强, 吳德淳) , 頸部按摩; 一種掐住脖子的方式來看見現實

作品將用行動藝術質疑生活中的規則 隨後將分別用錄影和照片將行動紀錄下來作為展覽的作品。此外,在台灣的頸部---濁水溪,其上中下游沿岸,各選取兩個地點,共六個家庭﹐讓家庭成員協助藝術家吞下六種生計作物---高麗菜﹑檳榔﹑玉米﹑甘蔗鴨子﹑菊花。並用照片以超現實和詼諧的方式,呈現美麗虛幻的全球化規則影響下的台灣現實平民生活。

王德合(記憶的行李箱 ) 
 結合行李箱與音樂盒的雙重意象,進行行李箱系列的創作。對成長記憶的再現與圖像引用,是源於對土地深切的認同。但箱中意象的轉換,又把思緒拉回到進行中的當代生活,造成觀看者認同意識上的疏離。在「認同/疏離」的交錯作用下,主客體間同時擁有了更多元的闡釋空間與意涵,在批判中又不失開放性。

吳瑪悧 (水祭) (水上人家) 
這些年吳瑪悧的作品都和水和河、海有關。一方面住在河邊,一方面因為台灣是個島國,四周環海。她常想著,四周這片海域環境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響是什麼。移民、漂流、沒有中心、或不斷改變中心、多元….不都是水所沖積而來的文化現象嗎?然而它們卻又和島國人民的狹窄、排他、故步自封、缺乏安全感形成對立。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 她試著從河、從海找到可能的答案。

顏忠賢 參道---一種西遊記的參 “人蔘果” 式的虔誠的不得不...... 
在2002年被選為第一位PS1當代藝術中的駐村創作藝術家, 為期一年的紐約取經是實在的西方
體驗, 他作品取自西遊記人蔘果的一節,使用毛線編織出來的一種有機的結構體,垂掛或裝置
在美術館的大型岥道上,參道。一坡道。斜的。登高的。遠行的。美術館變成廟堂式的虔誠的
不得不。再體驗一種必須走必須拜的“參”的困難。

張力山屮 (Tse) Id—by Van屮 (Tse)
使用 2000-2500個多重燒烤的國麵包,作品將任意而有意的黏貼在大的牆面上,形成一種移動性的圖案,作品遠看像一群螞蟻或是一種有機的爬動及游動,形成一種急迫感,麵包是西方世界中基本而廉價的食物。屮 (Tse)草字頭是漢字的偏旁,也是一個草的圖案形態。 意謂著一種易生的低等植物,有著生存的韌性, 在任何土地中汲取養分而存活。
張力山在一九九五年買了一部小貨車, 開始他的搬家事業結合藝術創作生涯, 在這展覽中他集結了所有的搬家訂購单, 逐一塗掉其中明顯的文字, 裝裱成近五百幅的觀念藝術作品,Id—by Van是殘酷生活與現實掙扎的寫照。

趙永恕 (遷移反射鏡像裏的土地) 
居在並工作在法拉盛區, 每日近距離觀察社區的動向及發展,趙永恕的作品著重於教育性的活動參與,及紀錄房屋建造的變遷, 呈現異地上逐步形成的新社區, 作品將與美術館教育小組活動結合,參觀學校團體參與建造個種型態的房屋, 之後將會放置於美術館前,作成紀錄逐步裝置在展覽場所中,在展覽期間作品從開幕僅有的參與說明文字到展覽結束形成一完整的作品,就如同社區的自然形成。

陳俊義 (認定-存在)
不同族群及性別的肢體片段方塊,組成一個互動的裝置作品,呈現人類基因的再架構,這一件作品中,藝術家成為媒材的提供者,在觀眾參與的組合下,各個方塊片段試圖突破存在與認同的對話,這一些方塊如同細胞與基因組合,重組成一個新的合成體,建立新的認同,也因為新的授予及認定,影像被重新定義。他的作品雖然出現裸露身體方塊, 卻並沒有呈現色情的調性,反卻在這白色底粉紅肢體圖像的拼圖中,出現一種遊戲性的輕鬆與娛樂感。

池農深 (黃色休息站) 
 池農深裝置藝術作品是對應社會現象的一種使命,她使用褟褟米在展覽空間中舖成一個黃色的休息站,觀眾可以脫下鞋進入靜坐或是休息,在休息站的中心放映窗戶樹枝搖動映像與地鐵的影像,形成一個極為精神靈性取向的空間,相較於這一個訴求安靜的修行站,展室外面顯現著擁擠喧鬧的世界,人們在這世界就如同一種短暫的移民,經過一個經驗的學習旅程後,快速的離開,在這一種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心靈與天地的契合的靜坐,是讓自己不被外界旋動迷失的安憩點。

黄世傑RTI-EX-4, 2004 OC-NYP, 2004

黃世傑慣常使用各種人造的材料,如電線、塑膠、寶特瓶等組合成為一種實驗室的有機環境,他拆解各種日常的電器用品及機具並且重新組裝,加上動力及感應裝置,使得作品有互動的機能,在感應人的行動同時產生光與色的架構與變化。
他的塑膠袋風管因為風扇的吹動,呈現一種有機體的蠕動感,而觀眾的接觸遊戲使的作品突破了機器及人造材料的界限。他的作品裝置在美術館中心紐約市的大建築模型中,組裝完成似機器人的結構體,座落在紐約地圖的一角,這些人為的有機組合就如同新的生命體,重新架構了紐約的地圖。

廖健行 (教養/教育)
是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以自身有著小留學生的經驗,一直興趣於拍攝台灣紐約兩地的孩童的不同生活影像,不論是何種因素讓父母親將孩童送到國外就讀,藝術家發現在紐約的華裔學童都有興趣去發現或了解自有母體文化的事物,而相反的,台灣的學生教育卻是儘可能的提供西方的教學,包含語言、娛樂或是遊戲,這兩種文化的都是父母及學校的教養及教育所形成,只有讓第二代自行去評價對錯。

林世寶 (穿衣吃飯)
在Nexus展覽中,林世寶收集了一千件牛仔褲來進行創作,牛仔褲是勞動階級的徴象,也是美援時期西方的象徵。他將牛仔褲分別在人體模型上進行拼貼,其中一個佈滿追求生存的謀生工具,另一具則顯出追求潮流的流行裝飾。一方面顯出奮鬥歷史的痕跡,似被長期鉗制往前的動力,另一部份則不斷的向前,緊緊和日常生活發生關係。就如同移民的心緒之間有無窮盡的矛盾,他的作品結構了黑紅金黃等,人體模型站立在如同台灣傳統廟會形式的紅色標語前,作品產生一種媚俗以及鄉土民俗的氣氛。

林書民 (替換狀態)
在展覽室中不同的包裝箱堆積在展示中,在穿越這一堆箱子後,錄影作品自天花板往下呈現一種鳥瞰式的投影,影像開始出現一箱箱排列影像並置在地板上,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體捲縮在箱中呈現靜止狀態,一會兒出現嬰兒哭聲,接著箱中的人開始蠕動後嬉戲,之後進行強烈的騷動,出現奪取及侵占的行為發生,然後,漸漸的緩慢與嘻鬧聲減低,同時箱子逐步的關閉,再回復一種原始狀態反覆。林書民一直以多重雷射影像為媒材進行藝術創作,撿視人類的經驗中突破空間的限制與障礙,他自鏡頭中解讀一種不同生命及群體間的關係。

虞曾富美 (雪崩)(潮汐)
出生於花蓮,成長於美濃,兩處都是台灣山川與海洋自然取勝之地,在抵科羅拉多為高山自然之美景所感動,之後創作未曾離開或停止過以自然景觀作為繪畫創作題材,取向以山川岩石、深海景觀、宇宙天文、地理環境為主題,她的作品愈畫尺寸愈大就像自然般沒有邊際,形成沒有範疇,沒有格局的格局,就如自然般的自在,沒有一絲線條的限制,沒有繪畫的比例架構,色彩自然的流動將人帶入無盡的穹倉之中,所以當人站再作品之前,就如同進入了畫中,進入了自然,所以人就是畫中的一個題材。

葉謹睿 (液態蒙德里安)
檢視影像在物質與網路世界之間遷徙與流轉之後,所反映出來在本質與存在模式上的差異。媒材包含油畫、網路、虛擬空間等等。在本展覽中,將於場域內同時呈現兩個平行對等的展覽,以錯置的手法,將網路視覺語言呈現在物質空間中,再架設一個電腦虛擬空間,將實際的視覺影像,轉載到虛擬世界裡。

洪素珍 (聯結與反射)
旅居舊金山,洪的作品使用二千根的針聯結紅絲線連結相接的對角牆面,紅絲線在兩面牆間往返,形成移動的人體影像,如同移民的家鄉與新家兩地的停留與牽連。



展出日期:2004年4月18日至7月4日止
展出地點:紐約皇后區美術館 (Queens Museum of Art/Queens Museum)
展覽策劃: Luchia Meihua Lee(獨立展覽策劃人 定居紐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