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總體營造了嗎?
讀新港文教基金會陳錦煌醫師文有感
綠可
一月五日陳醫師在臉書的Po文”後阿扁時代”論述中提及”社區營造”的重要性及成效。"社區總體營造"是20年前-應是1994或是1995年間開始推行的文化運動,許久來似乎在某些文化人及文史工作者的群組間建立了成效,他們投注了力量進入了文史的工作調查及文獻的建立,也不少人注意到歷史建築的保存古蹟修護重建議題。除此外,臺灣整體的生活形態隨著都會的發展轉向更加祟富注重金錢追逐,以及物質生活食物的精緻化,電視更是無止盡的重覆報導討論政治及社會意外事件小議題;但每日所見所處的社區實際生活環境品質及是否真有改善? 我們的社區真的總體營造了嗎?
Dr. Jane Goodall 在接受訪問時提到人性最大的課題將會是需要進行社會環境的行動力,那就是與“金錢”的力量來抗爭。但我們看到政府不斷在建設這些巨大無比的建築體,然後來標榜是世界最大,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廳,美術館,體育館.....然後忽視身邊社區中的污髒的小角落及常民生活的改變,還有精神素質的提升,這是整體性的墮落,腐敗。
Dr. Jane Goodall 在接受訪問時提到人性最大的課題將會是需要進行社會環境的行動力,那就是與“金錢”的力量來抗爭。但我們看到政府不斷在建設這些巨大無比的建築體,然後來標榜是世界最大,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廳,美術館,體育館.....然後忽視身邊社區中的污髒的小角落及常民生活的改變,還有精神素質的提升,這是整體性的墮落,腐敗。
反問,社區營造有沒關注到台灣需要更細緻的處理街道房屋建築的整體景觀及印象的議題嗎?今天走到南北部各處總可見一棟鋼筋水泥的屋旁邊,或巷弄有著破舊損壞的骯髒的矮房,夜市的攤販堆積的座椅在汙漬油膩的牆角。一座老文化廟宇的前面修整的完美金璧輝煌,加上廣濶的廣場,旁邊卻是歪七扭八的鐵皮屋,小麵販在油膩濕搭的屋簷下用著塑膠碗賣食,另一邊則是老舊低簷的屋子掠曬著衣褲,或是廢棄的不知材料及塑膠桶隨性堆積,當走進這種地方時總是忽然存在一種到了第三世界的錯覺,也總無法安心走在的屋簷通道,因可能平坦的店面可能接著凹陷的階梯或突起的地板,加上時有時無傳來陣陣的腐臭下水道味。
這些社區景觀環境的問題存在台灣的大小城市鄉鎮村莊裡,從20年前到現在沒太大的改變,不論今天的台灣人民到日歐美觀光旅遊已經是常事,他們也會三姑六婆的論及對那些乾淨一致的優美建築景觀表示欽羨。我不禁要問:到底真是臺灣人民真的太窮太老了嗎?還是對不整潔污穢習以為常?或對空間景觀的無感?亦或偷懶而甘於沉淪?嚴重的是, 人民加上政府的盲目,忙於選舉及喊口號,看到政府也不斷宣傳補助買機車,汽車以及旅遊計畫,我不禁想爲何不先花經費來補助人民來改善這些景觀有落差的角落。
我們有一位建築背景的友人現在德國的小鎮政府都發局工作,他的工作除審建屋設計案外,還包括每天騎著腳踏車在小街巷道轉去觀察檢視每角落的景觀狀況,公共藝術品,去街道與店家民眾和朋友們交談聊天,並發現問題及瞭解提出改善。如果臺灣的某部門官員的工作也是騎著脚踏車穿梭在小巷,去發掘問題,勸解或給與需要的補助,當看民衆到小的角落的改變,而且確實更乾净整潔或更美,應該會改變目前的視覺無感狀態吧!
我們有可能真正的徹底來作社區的整體營造?這除了之史研究,資料蒐集,文稿出版,並督促政府除了對於嚴謹審核建築的設計之外,有人實實在在的去關注到整條街道的美感,巷道的整體景觀及乾淨簡單,沒多餘的廢棄物或建材,亦或將自家的東西雜物堆積在外,小攤販的設計擺設清潔等。如此也許不需要再另外一個20年的社造運動,台灣的各小村鎮自然有了自覺,而都會的各個角落就可能提供一個遊客舒適的體驗及得到真心的稱讚。
【陳錦煌醫師原文及聯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28871980540781&id=100002539951033
昨晚 我最尊敬的長輩來電 提到他整理資料時 看到我2008年的文章 -後阿扁時代- 感觸良多 所以找我聊聊 那是阿扁總統下台前 承認將一筆金額不小的選舉捐款 存在海外帳戶 從此開始了 國民黨檢肅阿扁的腥風血雨 我有感而發寫的文章 我文章主要反省台灣民主的進程中 因為太重視選舉輸贏 所遭遇的挫敗及解決方法(附件) 也提到人民在社區參與中 所點滴累積的民主素養 及可能爆發的力量 對照2018年九合一大選 民進黨輸的一敗塗地 距離2016年台灣人民毫不留情 把不順民意的馬英九拉下來 讓民進黨風風光光的全面執政 才不過二年多的時間就輸成這樣 怎麼會?怎麼會? 最近四位大老 公開勸蔡總統在任期剩餘時間 回歸憲政體制 放手行政院長 自己集中精力 在總統的高度上 努力為台灣民主發展 奠定基礎 不要再插手行政事務 更不要再選總統了 其實這是為蔡總統好 若因此導正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 蔡總統雖然只當一屆 一樣可以在台灣歷史留名 李登輝總統參加台灣首度民選總統 提出治理台灣要從「小社區」作起 阿扁上台 在行政院設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 跨部會整體全面推動社造 近二十年來 才能有台灣社區的遍地開花 百花齊放 也才能滙集力量 把一個施政百姓無感的政權快速拉下台 蔡總統應該了解這道理吧! 祝福 感恩 附件: 後阿扁時代 阿扁前總統為他家人於瑞士銀行的六、七億存款,承認是歷次選舉結餘款的不當存放而向國人致歉,而後一、二個禮拜來,成為全國媒體追逐的焦點,一下子阿扁家被搜查、阿珍被偵詢;一下子陳幸妤發飆、舅媽自殺、陳致中夫婦滯美不歸;支持及反對者反應兩極;名嘴爆料不斷;加上各有立場的媒體全力操作下,各路消息舖天蓋地,傾盆而下,這時,台灣人若把媒體所說的話都當真,不被送進瘋人院才怪! 然而,曾身為阿扁團隊2000年政黨輪替後首任內閣閣員,雖早已辭職返鄉,不問政事五年多,看到這消息,仍深感震驚,痛心疾首,久久無法自己。 最令人難過的是,台灣社會民主化的進程,因此所受到的傷害,縱使最後檢調單位偵查結果,找不出選舉以外的其他不法所得,在媒體未審先判下,許多台灣人早已希望破滅,失去繼續為民主奮鬥的勇氣。 回想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歷經許多先進坐黑牢、忍酷刑、不畏子彈,前仆後繼,一再向威權統治的蔣家父子嗆聲,逆來順受38年,到蔣經國總統晚年才露出曙光;1987年,解除戒嚴,經國先生提出本土化(承認自己已經是台灣人)及民主化(蔣家人不再當台灣總統)作為和大陸共產黨區隔的兩大方向,開始了台灣民主化的腳步,而後,李登輝總統時代來臨,推動憲改,國會全面改選,省長及總統直選,倡導社區主義,人民學習當總統頭家,深化民主,貢獻不小!然而,在當年主流與非主流的對抗中,李前總統為爭取勝利,整合滿是「黑金」及「派系」的地方政治力量,終於釀成台灣民主發展的拌腳石。2000年政黨輪替後,八年阿扁的執政,在藍綠對抗,朝小野大的大環境下,除了把總統職位作小,本土意識強化外,真正將民主落實於日常生活的具體作為,阿扁的貢獻並不多,不管當初參與扁團隊的就近觀察,或返鄉後參加社區及228轉型正義工作的親身體會,阿扁甚至比不上李前總統,除了選舉外,實在看不出阿扁在協助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任何堅持。而今,因為選舉結餘款的不當處理,落此千古罵名,對照最近過世的前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的清廉與大破大立,台灣之子─阿扁對台灣的傷害,更叫人痛心。 阿扁的成功靠選舉,失敗也因為選舉,觀察解嚴後台灣社會的轉型,民主進步的最大障礙,正是選舉。由於阿扁太在意選舉,雖然贏了政權,卻讓金錢、人頭黨員與派系力量左右民進黨的發展方向,終於演變成眼前的局面。在後阿扁時代,台灣人民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在阿扁跌倒的地方站起來,以確保民主前進的腳步,必須重新省思民主的核心價值,才有可能。 培養公民社會的力量,應是後阿扁時代最重要的工作。 台灣雖然仍處於移民社會的不隱定狀態,在解嚴以後紛紛攘攘的社會發展中,一直有股穩定力量始終在社會底層蘊釀與擴散,並不隨高層的輪替,或政策施為而有所改變,這股力量總在關鍵時刻發揮出關鍵力量,2000年是如此,2008年何嘗不也是如此。近幾年,更拜網路普及,資訊流通迅速之賜,這力量更加強大,更不可阻擋。這是對抗「黑金」與「派系」政治的最大力量。 當人民力量掘起,公民社會成型,台灣民主發展的腳步才不致落空。而培養優質的社區公共參與,正是藉由人民力量協助移民社會蛻變成公民社會的最重要過程。 優質的社區公共參與建立於法治的基礎,認同社區,願意結合眾人力量解決社區發展難題;讓個人的夢想在社區合作中實現;在參與中,公私分明,不會假公濟私;在選舉中,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對於反對意見,尊重與包容;對於社區形成的共識,努力加以實現。 後阿扁時代,是沒有英雄的時代,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